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0 20:38:48
三峡大坝。
文振效摄(新华社发)
东经111.3度,北纬30.7度。
坐落于此的三峡水利枢纽,中国版图上的一处崭新地标。
纵观世界历史长河,大工程多形成于昌隆盛世。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能力的整体提升和逐步强大。
浩浩长江,巍巍三峡,它铸就的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和骄傲,它印证的是中国的强盛与辉煌。
防洪、发电、航运、补水,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全面发挥和日益拓展,体现国人“治水”、“用水”的理念和方法日臻成熟
2012年7月24日20时。
对于三峡工程而言,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
71200立方米每秒。
今年长江上游最大洪峰汹涌而来,三峡水库迎来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流量。
大坝8个泄洪深孔同时打开,水柱从深孔中喷涌而出,在坝下激起巨大水雾。经过三峡水库的有效拦截,滔滔洪水平稳有序地泄入下游。
据监测,监利段水位达到36.07米,较洪峰到来前上涨0.03米,涨幅低于洪峰到来前日均涨幅。沿江而下,长江中下游汉口、九江、安庆、南京等其他主要河段水位12小时内虽有不同程度上涨,但均未出现险情。
罕见洪峰来袭,三峡水库拦洪削峰40%,有效减轻了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聂卫国说:“三峡工程建成后,经受了多次洪峰考验,2010年、2012年这两次长江上游洪水都比1998年大许多。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控制,荆江河段水位将接近保证水位,这意味着关系江汉平原、武汉和京广铁路安全的荆江大堤将十分危险,百万军民投入抗洪的场景将会再次出现,长江中下游将再次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所以从根本上说,三峡工程是治理长江水患关键性的工程,也是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和谐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发展的示范性工程。”
武汉汉口江滩,一个牵动江城人复杂情感和记忆的地方。作为汛期行洪区,昔日的江滩几乎年年受到水患侵扰。
同样是洪涝季节,武汉江滩公园内,草木芬芳。每天有无数的市民在这里享受美景,男女老少悠闲自得。曾经立满军令状的武汉江滩,成为休闲游览的优美景区。晴日里,这里每天都是一片欢歌笑语。
江滩的今昔变迁告诉世人,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让中国拥有了镇守长江洪水的雄关。三峡工程改变了家国命运,长江水患正在向水利真实转变。
2012年7月4日,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意味着,经过10多年的安装、调试,三峡工程设计安装的机组全面完工并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的三峡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成为世界最大水电站和清洁能源基地。
7月24日的洪峰抵达前,借助洪水带来的高水头和大流量,三峡工程32台巨型发电机组持续12天实现满负荷运行,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通过电网调配,这些电量对缓解夏季用电紧张起到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增,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电力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领跑中国经济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就面临电力不足的问题,2003年甚至出现了19个省市拉闸限电的严峻局面。
就在这时候,三峡电来了。它如同及时雨,如同雪中炭,有力地缓解了这些地区的“电危机”。
如今,以这座全国最大的水电站为基点,一个供电半径上千公里、纵贯八省二市的三峡输变电系统腾空而起。急流转换成电能,瞬息之间,就从高山峡谷间传向辽阔的神州大地。截至今年7月底,三峡电站发电量已超过5800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和广东等地用电紧张的局面。
作为“绿色再生清洁能源”的三峡电力,每年可节约数千万吨燃煤,减少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三峡工程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
随着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的通航,响彻峡江的纤夫号子,已被船队悠悠的汽笛声取代。
三峡水库蓄水到达175米水位后,显著地改善了宜昌至重庆间的通航条件。不仅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航运成本也比兴建三峡工程前降低1/3左右,交通事故发生率与蓄水前比下降了2/3。
便捷、经济、安全。川江通航能力提高,交通不再是瓶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长江“黄金水道”的魅力,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凸显。
数据显示,三峡船闸自2003年6月通航以来,年货运量一路攀升,从2004年的3431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亿吨,年均增长约17%,提前19年达到2030年设计通过能力,为促进航运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三峡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的逐年提高,三峡船闸的通航效益还将进一步增长。
经历了几次与特大洪峰的成功博弈,国人“治水”、“用水”的方法和理念日臻成熟,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也在逐步拓展。
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量清洁能源的同时,三峡水库还发挥枯水季节对下游补水作用。2011年1月至6月上旬,干旱席卷长江中下游。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150天,补水215亿立方米,抬高了河道水位,保障了沿线地区人畜饮水安全,有效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
一座300多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使中国拥有了最大的水资源储备库,充分提高了中国的水安全可靠度。
凝结了国人智慧、信念和勇气的三峡工程,带给长江的是安澜,带给长江中下游民众的是安全感,带给全体国人的是将梦想变为现实的信心。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进取的技术路线让三峡工程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复兴、发展和崛起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舞台
三峡枢纽运行部门监测记录显示,7月24日20时的洪峰抵达三峡时,大坝位移、渗流、变形等主要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大坝挡水建筑物各项安全指标稳定,各项设备运转正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经过了175米高水位以及多次洪水的检验,证明三峡工程的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在三峡工程兴建之初,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提出,要把三峡工程建设成一流的工程。一流的工程首先要体现在一流的质量上。三峡工程必须经得起历史考验。
三峡机组堪称“巨无霸”,尺寸和容量大,水头变幅宽,设计和制造难度居世界之最。一个螺丝有碗口那么粗,安装误差却要求比一根头发丝直径还要小。为了保证一流,三峡公司制订、颁发的所有工程质量标准,都高于国内行业规范,有的甚至超过国际标准。
建设一流工程仅有高标准严要求还不够。三峡工程在建设规模、装机容量、技术难度和复杂性等方面都占据了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级“难题库”。
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甚至在国内外的规范上都找不到参照,世界级难题如何解?只有靠创新!
三峡工程诞生于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组织工程建设。解放思想催生了三峡工程全新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优化。
——工程建设组织体系,三峡工程没有沿袭计划经济的“工程指挥部模式”,而是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进行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和管理、协调、服务、监督;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作为工程建设的项目业主。
——工程现代管理机制,在吸取国内外现代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资金筹措,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投资管理,首创“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新模式,并建立多层次资金监管体系。
三峡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顺应了时代变革大潮,有效地激发了活力。实践证明,各项科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顺利推进工程建设与科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才确保了中央的坚强领导,明确了各方权责,理顺了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多方面积极性。工程管理得以强化,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保证。
三峡工程被称为“全球一号水电工程”,如何战胜如此多的技术极限?决策层思路清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且必须再创新。因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三峡工程建设必须占领的制高点。这是一条既实事求是,又积极进取的技术路线。
三峡工程开工前,70万千瓦的机组全世界只有21台;当时,我国能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的水电机组是32万千瓦。暂时的落后没有让三峡人追求卓越的脚步停滞不前,通过一次次改进创新,中国水电技术在三峡电站实现了从国外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历史跨越。
首批左岸机组在安装中曾出现了高频振动,使机组容易产生疲劳,减少设备寿命。中国专家深入机组找原因,发现定子线棒接线方式不适合机组运行规律,于是对此进行了技术创新,成功解决问题。
冷却技术对大型水轮发电设备至关重要。三峡人在引进70万千瓦发电机冷却系统的核心技术后,将水冷却改成空气冷却,进而发展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蒸发冷却,不仅简化了程序,更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维修。其中水轮机转轮模型是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改型设计后,其效率比引进时提高了1.2个百分点,达到了当今世界一流水平。
十多年来,从32万千瓦到70万千瓦,中国企业在实现发电机组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先后取得了100多项技术专利。中国开始步入水电设备自主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的新时代。
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在中国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为了让三峡电照亮中国,通过争取技术转让、扩大分包份额和注重能力配套,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攻关创新上下功夫,使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重要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了70%以上。
集纳了水轮发电机组、高压电气设备、升船机、双线五级大型船闸、大型金属结构件和综合自动化设备以及输变电设备等的三峡工程,为重大装备制造的国产化,相关企业实力的跃升,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
西变集团的员工说,在参与三峡工程建设前,自己的工厂就像个作坊,连世界二流企业可能都排不上。如今,工厂变得现代化了,设备更新了,人员素质提高了,整体实力已经可以和世界一流企业相抗衡。
三峡工程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复兴、发展和崛起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和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工程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现在,而是更加美好的未来。
曹广晶介绍,目前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水电开发项目,“对方看中的就是我们创造了三峡品牌!”
新城崛起,产业兴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三峡库区山河巨变,迎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如今,当我们穿越三峡时,会惊奇地发现:古老的长江上,新建了许多座宏伟壮观的大桥。大桥的两岸,是一座座现代的城市与一个个美丽的村庄。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上束巴蜀,下锁荆楚”。自古就是“万川毕汇”、“万商云集”的地方。
三峡移民看重庆,重庆移民看万州。作为库区最大移民城市,万州需要搬迁移民26.3万人,占三峡移民总数的1/5。万州,曾经步履沉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统筹发展……如今的万州,正在建设成为一个集江城、山城、湖城、桥城、港城于一体的宜居之都。
不仅仅是万州。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重庆,已经成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湖北的秭归、兴山,重庆的巫山、云阳,一座座新城沿江而建,山水相融,好似一颗颗镶嵌在高峡平湖上的明珠。
湖北巴东县东壤口镇雷家坪村是该县的首个后靠移民村,也是该县开发性移民的试点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村容更加整洁,保障更加完善。村民的张张笑脸见证着古老峡江的变迁。
城市发展、乡村改变需要产业支撑,库区产业正日渐兴旺。
在重庆市涪陵区的南沱镇睦和村,全村2668亩土地,蓄水后只剩下1687亩。2000多村民,人均不足6分地。为了让较少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效益,村里根据开发性移民的思路、利用移民补偿资金,组织农民搞起了精品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土地虽然减少了近一半,可红火的产业却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三倍。
三峡工程的巨大防洪作用,使中部沿江地区的投资环境大为改善,为中部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经济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
放眼今日库区,娃哈哈、雨润、如意……一大批名牌从全国汇聚库区,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等产业在各方投资带动下渐次崛起,三峡库区向现代产业高地迈进。
三峡办主任聂卫国说,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过程,涉及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是区域的山河再造、社会重建、经济结构重组,任务十分艰巨复杂。
可喜的是,如今的三峡库区特色农业稳步增长,工业快增势头强劲,对外经济加速发展。2011年,三峡库区19区县地区生产总值达4445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4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427元,分别是1996年的9.1倍、4.4倍及4.5倍。库区经济整体素质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财政实力显著提高,迎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与此同时,据综合监理调查统计,三峡库区城乡移民住房保障率为100%,农村移民家庭供电保障率为97%,饮用水水质基本达到农村饮用水三级以上要求;城镇移民供电保障率达100%,集中式供水率达100%。库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舒心,越来越有保障。
如今的库区,山河巨变,百业俱兴,旧貌换新颜。让人欣喜的变化,源自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库区干部群众的拼搏奉献,以及全国人民的对口支援。
兴建三峡工程既是治水安邦之举,也是史无前例的集纳民智之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国家最高决策层本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生命的治水理念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于反对意见更是格外重视。
为保证三峡工程建设的科学性,400多位专家,分成14个专家组、40个专业,在上世纪80年代又对三峡工程进行了重新论证。
认识在争论中逐渐统一,决心在反复论证中下定。1992年,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以全体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修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一位当年参与投票的人大代表说,看到如今三峡工程的效益,证明当时的赞成票投对了。
前期论证工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是少见的,三峡工程堪称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民主科学决策的典范。
库区的变化为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提供了生动注解。2008年,中国工程院组织实施的“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也认为,“原论证”的总结论和建设方案“完全正确”!
三峡水库达到175米蓄水位时,库区需要搬迁人口近130万。这意味着,每1000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三峡移民。世世代代与江为邻、与江为伴,为了三峡工程,面对国家和民族大计,那些告别家园的脚步,不舍而又坚定。为了建设富裕繁荣的新库区,库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挥拼搏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书写了库区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曾几何时,天下地名齐聚库区,成为了三峡一道耀眼的风景。三峡工程启动以来,中央和国家各部委、20个省市和10个大城市就开始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援助之手从四面八方伸来。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对口支援工作共为三峡库区引进资金1153.52亿元,其中经济建设类项目资金1108.35亿元、社会公益类项目资金45.17亿元。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了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8年建设,百年梦想终于化作一道截断巫山云雨的西江石壁。
众志绘宏图。幸福库区更添和谐。
*** ***
2012年9月10日,三峡水库落闸蓄水,水位又一次向175米慢慢抬升。
全球最大的水电工程,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成的是精品,筑起的是丰碑。
伟大的三峡工程,绘就了高峡平湖的壮丽画卷,谱写了盛世安澜的辉煌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