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亚欧能源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首页联系我们添加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力频道 > 环境保护 >

电能替代经济环保具可行性 仍需切实政策推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26 09:37:58 

  “近期我国雾霾频发,改进能源消费方式、缓解环境压力已迫在眉睫,电能替代方案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切实推广。”近日,在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能源大讲堂”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牛东晓,对电能替代方案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他建议,应给予电能替代方案更切实的政策推动。

  电能替代经济可行

  今年以来,持续的严重雾霾天气横扫我国多个地区,其中尤以京津冀地区最为突出,当地甚至多次出现超过6级的极重度污染天气。11月4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 《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我国持续性雾霾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

  “严重雾霾是我国能源发展方式不合理、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暴露结果。”牛东晓提出,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是有效缓解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

  所谓电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电力能源代替煤、油、气等常规终端能源,通过大规模集中转化来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达到改良终端能源结构,促进环保的效果。

  研究表明,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可下降4%左右。总体看,我国经济趋于中速发展,但只要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能源需求依然较大。而电能替代不仅可以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而且可以大量减少石油煤炭的终端使用,符合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远意义。

  作为电能替代工程的实施主体,电网企业已有所动作。今年8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在其经营区域全面启动电能替代工作,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破解城市雾霾难题。

  对于电能替代工程的推广,牛东晓指出,经济性是用户进行能源选择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如果使用不同能源能达到同样果,那么对用户来说价廉就是硬道理”。接着,他将各种能源的燃烧值转化为等效电值,再把能源价格都换算成电价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原炭、焦炭的“折算电价”比电价低,石油和天然气的“折算电价”高于电价。

  “虽然煤炭的”折算电价“较低,但另外含有的环境成本较高,并且随着能源价格比对关系逐步趋于合理,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不断上涨”。因此,牛东晓认为,无论从经济性方面还是环保方面分析,电能替代工程均具有可行性。

  电从绿色来

  尽管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的优势突出,但作为二次能源的电力从何而来?有分析人士认为,根据目前火电比重仍然很大的现状,如果不改善电源结构,大幅提高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发电的比重,那么电能替代实际上就是以煤代煤、以煤代油,意义不大。

  对此,牛东晓特别提出“电从绿色来”,即大力发展绿色分布式能源和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不断坚强智能电网,把西部、北部的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西南水电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至中东部消纳,最终减少和消除大规模弃风、弃水现象,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国各地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市场将得到更为充分地开发。由此,来自绿色能源的电力也完成了对化石燃料的替代。

  “电能替代由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东晓表示,电能替代的实施,首先需要强化政府政策的引导性。制定严格节能减排政策,采取“上大压小”措施控制新建火电项目,鼓励清洁能源发展,鼓励发展电能替代项目,比如扶持电采暖等政策,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其次,电力企业应组织专业力量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示范推广,扩大电能市场。同时宣传广泛普及电能替代知识,引导用户改变消费习惯。只有政府部门、电力企业和市场三者协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使电能替代工程真正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此前有媒体表示,电能替代的战略措施是正确的,但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对于电网建设较为完善、电力供应有保障的地区可以大力推进,而对于电力短缺的地区则应适度把控。(王华峰)
来源:中电新闻网能源网 http://www.aeenets.com/ 【投稿QQ:631001965



分享到:

亚欧能源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1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能源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