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能源网:黄国辉 郑茗华 该去看看金老头了,陈芝明想。
在一个空闲的下午,陈芝明骑上摩托车向金少华老人家里赶去。冬天的风,如刀剑,一下刺到了骨子里。这么冷的天,不知道老人近来可好。
金少华住在贵州遵义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龙塘组的大山里,今年已经90多岁的老人,是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来的老兵。老伴已经过世,他和二儿子一家一起生活,生性倔强的他,总觉得和孩子们的习惯有些不同。于是,自己搬出来,照顾着大儿子家两个上小学的孩子。
经过战火洗礼的老兵,忠诚奉献,乐观豁达,依然保留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种植了些包谷、水稻等农作物。七八十斤的重物,能扛到四五公里外的集市上去买。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繁重的农活还是让他的腰弯了下来。
50多岁的陈芝明是凤冈供电局永安供电所员工,担负着龙山村的抄表维护工作。这个做过组长、村长的老党员,来到供电所一干就是二十余年,金少华就是他服务的对象之一。
“老人家,我已经帮你的路灯换成节能灯了。”
“老人家,我看你家的鸡可以买了,这段时间价格好。”
“陈师傅,这碗凉茶你喝了再走吧。”
“陈师傅,我算到你今天会来,炒的饭菜都还没动呢。”
一来二往,俩人成了往年交。陈芝明去老人家里抄表,都会带上食盐、酱醋的日常生活用品。有时,顺便带些新鲜果蔬给他们。
“陈师傅,孩子们想爸妈了,怎么办呢?”在院坝里,老人看到陈芝明走来,赶紧上来对他说。
“我星期天带他们去集上,找电脑让他们视频见面可以不?”陈芝明看着老人。
到了周末,陈芝明和两个孩子通过网络,与远在浙江打工的父母见上了一面。感动得一家好几天都像过年。
后来,所里片区调整,陈芝明调到了另外的地方,不能经常去看望金少华祖孙们了。
“我想用电暖炉。”在初冬的一天,陈芝明听到金少华在电话里有些为难的说。“就是孩子们担心,不安全,电费高。”
用电暖炉很方便,节约时间,只是操作复杂,安全最重要。
“好吧!明天我给您处理。”陈芝明想了想对老人说。
第二天,陈芝明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带着电线、闸刀和漏电保护器来到了金少华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重新安装了线路,装上漏电保护器。考虑到老人的视力,他特别在电暖炉的按钮上用红笔写着,开、关、大、小等标示。要让老人孩子们使用安全,操作简单。
“这个方便多了。”祖孙摸着散发着热气的电暖炉,都非常高兴。“也很温暖。”
金少华拿出他的“好东西”招待陈芝明。
那是一罐陈年的酒坛,里面冒着醇香,还有浓郁的中草药味道。
“喝点吧,喝点吧,这是药酒,治风湿,会长寿。”老人劝着陈芝明。“其他人我还不给呢。”
几杯下去,在温热起来的眼睛里,老人又说起在枪林弹雨的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九死一生的故事,那些艰辛而自豪的往事。战火纷飞的异乡,热血沸腾的青春,生离死别的战友,在老人浑浊的眼睛里,盈满了眼泪和怀念。
“共产党好啊!新中国好啊!”老人感叹着:“还有你这个小兄弟能商量事,能帮我做事。”
“有您这个前辈不是更好吗。”陈芝明笑着说:“听了您的故事,才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为社会服务,是 我们的责任,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