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可逾越的“红线”
来源:亚欧能源网 发布时间:2016-05-10 14:55:04
——国网黑龙江兴凯湖电业局拍摄微电影《改变》札记
亚欧能源网:2015年8月的一天,兴凯湖电业局安全运检部接到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司法局的电话,告知这个局拍摄的微电影《改变》,在司法局第二届“法制生活、有你展现”法制微电影展播评比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局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赵庚,还获得了“优秀男演员奖”。
每年的“安全生产月”,都是一次干部员工集中安全学习和活动的平台。各个单位都要组织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职工自然还要学习事故通报、观看警示教育片等等。在“安全生产月”期间,还举办了全局性的安全主题演讲比赛,选手们结合身边事,对安全理念的把握和认知,那种深度化对安全管理的探索,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非常感动。也让大家深刻的认识到,不断创新安全文化形式,一种安全文化的植入和深入,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意义。
恰好就在这时,国网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鼓励基层单位能拍摄一部安全微电影。而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安监局,也希望兴凯湖电业局能代表驻地方企业,带头试拍一部微电影。局领导对这件事情高度重视,在周工作例会上,特意征询大家的意见,看看安全运检部和党群工作部能否共同来完成。
眼下非常时髦的微电影,倒是安全文化展现的一种全新形式。但是,敢不敢尝试一下呢?说句实在话,拍摄微电影,那可是一门综合艺术,既要有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来撰写剧本,还要有相当专业的技术拍摄设备,更要有一定表演能力的演职人员。而这些,对于一个电力企业的“门外汉”们来说,其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领导的意图虽然有了,但能不能真正实现,还是一个未知数。局安全运检部副主任郑德炳喜欢舞文弄墨,又经常写新闻报道,便受命于危难时刻,接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作为他来说,对微电影也是感觉很陌生的,虽然平日里在网上涉猎了一些微电影,但总感觉那是“高大上”的东西,这回真要亲手摆弄这个东西,他还真感觉有点力不从心,高不可攀。笔者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一开始,也确实没把它当回事,因为领导也不是死命令,可做、可不做都行,毕竟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再从小私心来讲,谁愿意操这个心?弄不好出力不讨好,还惹一身骚。”从他的话语中,让人感受到了他当时的压力和顾虑。也的确是这样,他告诉笔者,从内心里讲,他不愿意去做,几次鼓起勇气,又几次泄气败归,总觉得似乎是一件太麻烦的事情,太不好把握了。
这件事情似乎就此搁置下来,就这么拖来拖去的,离微电影交片时间还有3天了。实在没办法,看来就是赶鸭子上架,也得拉出来练练了。说干就干。可是拍什么呢?要想在大海里畅游,就先得在小河里扑腾扑腾吧。先从最简单的题材入手,从教育角度出发,那就先从年轻人入手吧。这几年,兴凯湖电业局新招的大学生比较多,且多在生产一线工作,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安全帽——年轻人”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就有了:就是一个年轻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年来日往久了,忽视了《安规》的运用,因而出了事故。
考虑到第一次拍摄,演员要是用台词交流,会很不自然。再说啦,任务紧迫,也没时间多加磨合和多次重拍,所以郑德炳决定用“心灵鸡汤”的方式,用旁白来代替台词。也不知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晚上加班时,他鬼使神差般的突然来了灵感,一种创作欲望驱使着他,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了微电影《改变》的剧本。当他疲倦地看看时间时,已经是子夜2点多钟了。再回宿舍就寝,肯定要打扰同事们的休息,他索性躺倒在沙发上,在迷迷糊糊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剧本总算是有了。可是,却又碰到了新的难题,选男女演员颇费一番脑筋,局机关里俊男靓女云集,用谁最恰当呢?选来选去,老郑决定用人力资源部的赵庚和财务资产部的蔡晨,来作为男女一号主演。但又不知道他俩是否能够胜任,情急之下,也没别的办法,就当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回吧。
剧本有了。演员有了。可这摄影师也很关键啊!不说这剧本有多好,也不说这演员颜值、演技有多高,拍微电影,没有专业的摄影师,岂不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在党群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徐伟宏,平时搞品牌建设和宣传工作,经常摆弄照相机,有一定的摄影基础,就担当此重任吧。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郑德炳便向演职人员所在部门负责人请假,诸位领导都颇为支持。召集大家上车后,匆匆向农垦八五八农场出发。八五八农场号称“农垦小江南”, 毗邻中俄界江乌苏里江,是拍摄外景的最佳风景区。
坐在车里,大家大眼瞪小眼,都不知道这老郑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有人忍不住问道:“这是去干嘛呀?”老郑回答说:“拍微电影。”听说是去拍微电影,大家一时都造懵了。微电影就是这么拍的吗?什么剧本呀、故事情节呀、台词呀,都还没见过面呢?这也有点太唐突了吧?这时,被大家称作“编剧”兼“导演”的郑德炳,才道明了事情的缘由。一通解释介绍过后,大家都说,这也太“草根班子”了吧?“草根”就“草根”,还得拍出个动静不是?这一路上,大家七嘴八舌的研究着剧本和剧情,基本上进入了各自的角色。
在八五八农场,旅游景区、变电所、医院等不同地点,不断地转场拍摄。时值6月下旬,由于天气炎热,让男女主演牵手拍摄情侣散步的场景时,他俩直呼一点浪漫的感觉咋没有呢?是啊,这27、8度的闷热天气,大家都快热晕了。哈哈,不管咋地,他俩还真不错,入戏挺快,拍的倒也比较自然。
在安兴供电局变电所,拍摄剧中男主人公童小乐因为不戴安全帽意外受伤一场戏时,为了使表演更加逼真,事发现场需要血迹。可是,因为时间仓促,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有人提议用红钢笔水代替,可找遍办公室也没有找到,都说现在用圆珠笔,很少用钢笔了。情急之下,党群工作部工作人员兼摄影师的徐伟宏灵机一动,说是否可以用红色印泥来代替。有人立即找来印泥试验,还真不错,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也许是所有演职人员都太投入了吧,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就连吃午饭的时间都错过了,愣是没有一个人喊饿的。这可是苦了所谓的“剧务”工作人员——安兴供电局局长一行。人家早早就在乌苏里江边的旅游“小木屋”打前站,并安排好了中午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1点钟就该吃饭的点,愣是让他们忍饥挨饿的等到了下午的15点多。安兴供电局局长陈勇不无风趣地说:“郑导啊,你也太狠心了,你想饿死大家伙儿呀!我这里闻名遐迩的乌苏里江名鱼——‘三花五罗十八子’,都吊不起你们的胃口啊?你们真是太敬业了!”是啊,大家那种废寝忘食、忘我工作的精神,才是完成拍摄任务的根本保证。
“导演”老郑毕竟是初涉影坛,“经验”略显欠缺,他还以为这么短小的、不足10分钟的微电影,两个小时就能“杀青”,没想到,居然拍了接近一天。
这微电影的素材是拍回来了,可这后期的制作剪辑又成了大问题。电力企业毕竟不是影视制作单位,也没有现成的编辑机呀。据介绍,一台专业的编辑机,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都有,否则,要想出一部影视“精品”,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到现在这个时候,总不能骑虎难下吧?否则,岂不是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开弓没有回头箭。“郑导”立即向分管领导副局长冯胜利作了汇报,能否请当地电视台帮忙解决编辑问题。恰巧冯副局长的朋友在电视台工作,他便打了一个电话,请老朋友帮忙剪辑。从下午1点半,将素材送到农垦牡丹江管理局电视台,专业的影像编辑接手,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忙活,一直干到晚上18点30分,连晚饭都没顾上吃,整整干了5个多小时,才终于形成了一个6分钟的微电影《转变》。农垦牡丹江管理局电视台编辑记者刘广平诙谐地说:“我干了20多年,编辑过无数的电视新闻和微电影,你们电业局是第一个,像催命鬼似的、要得最急的一个。不是冯局长这老朋友的关系,换了谁也不能这么干,加班加点,就跟玩命似的。要知道,拍一部像样的微电影,从策划到剧本、再到拍摄剪辑全部完成,没有个把月时间,是弄不出来的。你们可真够天真的,两天完成一部微电影,这可真是宇宙飞船的速度啊!”
任务完成了。第三天上午,由兴凯湖电业局自行编导制作的微电影《转变》,按时传到了省电力公司。之后,在兴凯湖电业局“安全生产月”首播的时候,来自基层14个供电局的干部和员工,看了以后,都觉得十分新奇。这也是这个局成立十几年来,拍摄的第一部微电影,毕竟都是身边熟悉的人参与拍摄的,大家都觉得很亲切,也很受教育。
金沙供电局员工丁莉萍感慨地说:“真人版的安全微电影,确实让人震撼,把别人的违章、别人的不小心,作为自己的教训,以后必须时时记住,不能违章。”
卫星供电局员工陈丽说:“把我们工作中容易被人忽略的违规现象,用微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更为直接,更为贴近,能让我们引以为戒,避免电力安全生产中的悲剧重演,希望今后能多拍一些这样的微电影。”
通过这次拍摄微电影《改变》,也让我们多少得到了一些启示:企业的安全文化,其实可以多途径去寻找和建设;安全文化入心的熏陶,对日常安全工作的管理和行为,是潜移默化最好的规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和躲避,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知难而进,坚定信心去做,在做中去学、去总结,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和快乐。(荆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