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能源网:在滇东北云贵交界处的云南省宣威市杨柳镇,北盘江蜿蜒流过,河畔的可渡村沉默在崇山峻岭之中。面对周遭悬崖峭壁所成就的险胜地势,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的盛况和辉煌。
修建于秦朝时期的滇僰古道从村中静静而过,相形于宽阔的柏油路和一栋栋崭新的楼房,这条曾经马铃叮当的南方丝绸之路,犹如历经沧桑的老人,与世无争地掩藏在村庄边沿和庄稼地旁,其已趟了4000多个春秋的铺路石上,先后走过诸葛亮、杨升庵、徐霞客、吴三桂、蔡锷、贺龙等一批名垂千古的文人骚客和风云人物,往来于华夏与缅甸、泰国、印度、中东的商人曾在上面接踵而至。而如今,唯有蹄迹斑斑,见证着古道曾经的繁华与衰落。
“别看我们村子小,曾经不得了呀!”66岁的阚祥现曾经是村里阚家的族长。在满脸自豪地向笔者讲述了一个多小时可渡村的辉煌历史后,禁不住发出了一声感叹,“但后来,村里太穷了。”老人告诉笔者,就在5、6年前,村里还随处可见茅草房,很多人家不仅吃不上肉,甚至连吃顿米饭都是奢侈。
就像不知道古道的繁华何时没落一样,阚祥现也不知道村里何时这样穷,“总之,乡亲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了热望。感谢共产党,感谢你们曲靖供电局,不是你们的慷慨相助,村里不可能有这样的变化。”面对平整光滑的水里路面、宽敞明年的楼房,老人倍感欣慰,也满怀感激。在他言谢的话语中,“小孙”成了一个高频词。“他的点子很多,想法很好,又能吃苦,我们村能够变成今天这样样子,他是有功劳的。”
老人所说的小孙,即曲靖供电局驻可渡村第一书记。2015年9月,他从曲靖供电局团委来到可渡村,从一名机关团委专责变身为村干部。自此,他用心用情,不仅人每日在走村串户、劳累奔波,心亦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农村工作的“门外人”变身“脱贫致富”的行家里手
在今年3月云南电网公司召开的脱贫攻坚工作会上,孙景航被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在这一殊荣获得之前不久,他亦被曲靖市委、市政府评选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接踵而至的荣誉背后,除了努力的付出外,还有他对脱贫工作的深刻体认,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效理念,“扶贫就是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解决,情感的投入,是对扶贫事业最真诚的付出。”
与扶贫工作打了多年交道的杨柳镇副镇长王健,很是欣赏孙景航的思想,“小孙与其他扶贫干部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面对工作很有思想,解决问题很有思路,对农村工作的情况和规律了如指掌,下一步,我们很多工作还得依靠他。”
王健所言不虚,笔者曾与孙景航在可渡村的部分自然村行走过,一路上,所有遇到过的村民都跟他是熟人。相互交谈中,不少村民都在向他反映生产生活中的情况和问题,“村上还有没有辣椒仔,能不能再给我家一些?”“我家娃在学校的表现很好,今年还拿到了奖学金。”……
面对此情此景,没有人会想到,两年前,刚来到可渡村的孙景航,在镇、村干部和老百姓眼中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年轻”。“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又是在城市长大,连扶贫是什么概念,要做些什么都不清楚。”在云南电网公司脱贫攻坚工作会上的发言中,他如是吐露了自己刚驻村时候的困境。这一切是如何改变的?孙景航对此只有两个字“学习”。
“首先是跟村干部学,向他们了解村里情况,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式。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向老乡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家一家看,一户一户听,深入实际了解到了村民的困难。”走访完村里的每家每户后,对于村民的痛点和工作的难点,孙景航终于了然于心。
小辣椒树结出致富大果实
阚昌情是可渡村昌情种植养殖合作社的老板,1981年出生的他,先后在酒店打过工,买过电器,做过石材生意,然事业成果都不算明显投身辣椒种植业后,现已身价不菲,租用了原杨柳乡粮管所的5亩多场地,作为辣椒收购点,“辣椒收购的季节,每天的周转量达30多吨,高峰期一度40多吨,需得聘用六、七十人,每年收入可达30多万。”
因辣椒而鼓起钱袋的,除了阚昌情外,还有可渡及周边村落,甚至周边乡镇数以百千及的农户。“种植辣椒前,我们种了几十年的包谷,产值每亩基本都在一千多元,如果辣椒种植成功,每亩的价格要在一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徐永顺,除了将自家的5亩土地全部种植辣椒外,还承包了12亩土地种植。
在历数辣椒成果的过程中,阚昌情、徐永顺、阚祥现等都不约而同地讲起了“小孙”。他们不知道孙景航具体做了些什么。但有两点他们很清楚:第一、他们的辣椒种植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二,在他们辣椒种植摆脱困境的过程中,孙景航是大功臣。
可渡村辣椒的规模化种植开始于孙景航驻村的2015年。当初,孙景航开始动员大家种辣椒时,由于之前村里规模种植的核桃树7、8没有挂果盈利,村民的积极性一度不到。对此,孙景航找到了阚昌情,让他带着大家种,经过几次的走访沟通和详细的行情分析后,因常年在外打工而长了见识的阚昌情开始东西,表示“可以试一把”。在阚的带动下,其余的10多户村民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播种了辣椒籽。当年,其他种包谷的地每亩收入只有1000多元,而辣椒地的产值却达到万元。第二年,络绎不绝的村民跑到村委会要辣椒籽。
然而,因种植品种单一,头年赚了大钱的“杭椒”(专供杭州、上海一带),因其他地方大量种植,次年刚开始收购辣椒没几个月就出现市场饱满,负责收购的老板拉完辆车后,就不顾放在村委会的6万元押金而“跑路”,一些农民被逼无奈,开始将辣椒一车一车拉去河边倒掉。寻找销路成为摆在孙景航面前的迫切任务。
他和村里合作社的几个人,开始一连数十天往曲靖东山、昆明石林、红河建水等地跑,找食品加工厂家卖辣椒。最终,在红河建水,一个老板提出了条件:只要可渡村今后的辣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卖给他,他愿意全部收购村里的辣椒。协议很快签署,滞销的70多吨辣椒有了“买主”,农村的信心被重新捡拾起来。“这么困难的处境小孙都能找到出路,还愁今后种出的辣椒没卖出?”一位50多岁的村民对孙景航信心满满,次年,和其他村民一样,他家的地里接着种辣椒。
由于上一年吃了亏,接下来的2017年,孙景航和村民一起,在辣椒品种上花了心思,当前,可渡村的辣椒已包括线 椒、朝天椒、小米椒等7、8个品种,“目的在于分散市场风险。”
成就山沟沟的信心和梦想
扶贫先扶志,经过深入细致的走访调研,孙景航发现:可渡村贫穷与落后的根源,在于思想的懈怠和懒惰。
“一个40多岁的壮年男子,还靠父母养着,早上睡到11点。”除了懒惰,还有狭隘利益的纠葛、邻里矛盾的凸显。
在整天奔走于走访交谈、打气加油、调停纠纷、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孙景航对此有了深度的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 不仅要立足于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在哪里,孙景航的目标群体是下一代。
为此,两年多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在下一代身上培育阳光式的正能量。
2016年,在曲靖供电局领导的倡议下,“变形记”开始在可渡村和曲靖市区进行。
一群来自农村的孩子进入曲靖市区,曲靖供电局的职工子女去到可渡农村。源于这场活动,农村的孩子见识和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广阔的天地和曲靖电网的爱心。一些因家庭贫困而内向封闭的孩子,内心萌发了走出大山的热望,城市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开始在他们的心里着陆、生根。
父亲残疾不能劳动,每天起早贪黑,一边帮着母亲买菜维持生计,一边读书的程毕果,12岁的脸庞上曾经从未有过笑容,历经“变形记”后,一直忘不了曲靖供电人的热情和爱心。“整个人都变了!”面对记者采访时,其母亲介绍说,“现在,他从来不笑的脸开始笑了,学校里的朋友也多了起来。”
经过两年的发展,孙景航主导的“变形记”不再是曲靖供电局一家单位开展的活动,发展成了包括团市委在内的29家单位、企业共同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筹集到爱心物资80多万元,为可渡村拍摄宣传片两部,纪录片一部,专题报道91篇,展示照片6700张,点击量超过100万次。不仅让孩子,也让所有的贫困户看到希望,重拾对组织的信任。
缘于这次活动,一些考起大学而无法交出学费的贫困生也在曲靖供电局的帮助下,在曲靖城区找到了打工的机会,通过自己节假日的工作获得了就读大学的机会。(杜明彦)